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县区财经
索引号: 431100003/2018-07970 分类:  
发文机关: 市财政局 发文日期: 2018-06-06 08:40
名称: 东安县“六着力”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文号 :    

东安县“六着力”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文章来源:东安县财政局 谢助民 发布时间: 2018-06-06 08:40 字号:

为切实推进东安农村经济发展,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东安县坚持“六着力”,抓好2018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一、着力“实”,抓落细责任。一是致力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领导重视到位,组织保障到位,项目落实到位,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二是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县财政局与各乡镇财政所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财政奖补专项资金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奖优罚劣。三是明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操作程序纪律。按规划先行、先议后筹、先筹后补”原则,依照村级审报,乡镇初审、县级审批的流程进行,按村民筹资筹劳、财政补助和村组自筹的投入机制落实,确保上下联动,协作配合,自觉履职,齐抓共管。 

二、着力“清”,抓奖补宣传。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报、广播、电视、宣传挂图、政策宣传单、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免费向农民发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单10万余份、宣传挂图1万份。二是组织培训,全县共组织乡村干部“一事一议”政策培训3期,培训乡、村干部和村级项目管理人员338人次。三是落实全程公示公开制度。对“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内容,投资金额、筹资筹劳,公开招标,财政奖补情况,工程预决算和财务支出等全部全程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着力“优”,抓项目规划。一是坚持项目规划先行,按照“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原则,根据群众反映情况轻重缓急,优先申报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综合评估优秀的项目,对村级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选优,挑选优秀项目进入项目库,编制“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三是根据项目实施年度计划选择项目,在项目村选择上实行“三个优先”,即上年没有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村优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优先,上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成绩突出的村优先。三是在具体项目安排上着力突出“三个优先”,即优先水利设施项目,优先村内道路项目,优先人畜安全饮水项目。 

四、着力“督”,抓项目质量。一是督立项,严格把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实行实地审核立项,择优确定项目;二是督程序,严格项目申报审批程序、标准,坚持看村民议事、项目初审、公示公开等程序是否到位,手续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备,严防村民议事走过场等问题发生;三是督招投标,严格落实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充分发挥项目理事会全程质量监管责任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四是督签证,严格执行三方评审验收签证制,实行村组干部和项目理事会代表、乡镇干部、县验收人员三方到场签证,确保项目的质量,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管长远。 

五、着力“严”,抓资金管理。一是严格评审工程决算。坚持在项目工程验收中引入专业投资评审技术人员,对实施完成的奖补项目进行工程造价评审验收,由工程投资评审专业技术人员对验收的项目工程量和质量进行评审计算,县验收人员和分管领导签字认证。二是严格会议拟定奖补。由县财政局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召开县综改办和县农负监管办有关人员会议,对项目工程决算进行讨论,按项目工程量和村民筹资筹劳情况研究拟定财政奖补金额按程序报批。三是严格领导审定拨付。由县综改办将会议拟定的财政奖补情况按规定程序报分管局领导、局长、常务副县长审定签字后,送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拨付到建设单位。四是严格拨付报账手续。乡镇财政所在具体承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拨付到村的手续时,由村开具村集体专用收款收据,加盖村公章,报有关领导审批签字后,由村干部或项目理事会人员从乡镇财政所“一事一议”财政专账报账支取使用,并纳入村组会计核算。五是严格落实公示监督。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拨付奖补项目资金后及时在县政府网公示公告,在政务公开栏公示。项目村在领取财政奖补资金后,在项目工程区设立简易公示牌,将项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程决算和财政奖补情况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六是严格责任追究。由县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监督等定期或不定期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着力“长”,抓后续管护。一是健全规范的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了项目管护主体和责任人,要求项目管护主体和责任人切实承担管理、维护和监督责任,确保项目发挥长期效益。二是建立“一事一议”项目回头看制度,对验收的项目,确定一年后组织实行“回头看”,预防各主体责任人责任不落实的现象发生。